Search


【腦中小劇場 第52場 心理師,也是有偏見的】
    
金鐘獎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腦中小劇場 第52場 心理師,也是有偏見的】
    
金鐘獎結束後幾天,和友人聊起了今年的得獎結果,聊著聊著便一發不可收拾,原因是我對某個獎項有點無法釋懷。
  
那個獎,叫「戲劇類節目剪輯獎」。
  
為了避免爭議,我把認為應該得獎的作品稱做甲片,真正拿獎的稱做乙片(原本想以A片B片代替,但這樣下去我會一直稱讚A片拍得有多好,剪接有多迷人,我有多喜歡看A片,然後我就會被拉進莫名其妙的社團)。就說故事的技巧而言,我堅信甲片的剪輯難度高於乙片,呈現的結果也非常完美,幾乎沒有多餘的鏡頭,情感連結十分順暢,張弛有度,敘事交錯卻不混亂,簡直就是教科書云云...
  
友人是專業編劇,浸淫影視圈已久,然而在他面前班門弄斧,我居然沒有絲毫的羞愧與退卻,足見我當下有多忿忿不平。然而他只是平靜地聽我喇完一大串,接著說,
  
「你說的沒錯,但是對評審而言,重要的可能不是『結果』,而是『過程』。」
「這兩個詞的位置,應該要對調吧。」
「是啊,那是站在觀眾的立場,因為觀眾看的是結果,但評審看的是從無到有的過程。這也是為什麼觀眾票選獎跟最佳影片,往往不會是同一部。」
「怎麼說?」
「夠格當上評審,代表這些入圍作品手上有多少資源,他們全都一清二楚。資源不同,產出的品質也不對等,因此如何將手上的資源運用到最好,精確地打完最後一發子彈,才有可能是勝選的關鍵。
「假設你支持的甲片,成績是九十分,但如果它原本的素材與資源就有八十分,譬如劇本結構完整,分鏡明確,先天體質健全,那麼他們的努力就是十分。而乙片是八十分,但它原本的資源只有五十分,最常見的就是預算不足,導致現場突發狀況不斷,補拍也不順利,必須仰賴剪接彌補,於是他們的努力就是三十分。這樣一比,誰是贏家就很明顯。你看的是結果的光鮮,評審看的是過程的汗水。」

他看著我,臉上只寫著八個字,還是讓專業的來吧。

「舉個例子,如果我今天寫了一檔劇,內容就跟《頂尖對決》差不多。劇中有兩個心理師正在開業拼口碑,一個循規蹈矩,google評分超高,短時間內就能結案,實際上是因為他接的都是好處理的個案。另一個評分普普,治療時間也長,但那是因為他性格反骨,專接難搞的個案,因此每一個都熬很久。從帳面分數來看,後者遠遠落後,但這兩人的業界口碑高低,應該一目了然吧。」
哇靠,這傢伙完全說服我了。
「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猜測,評審也不一定就真的這樣想。我的意思不是說甲片不夠努力,他們一定都夠努力才能入圍,但在資源匱乏的台灣電視圈,這種資源運用的對比就會更明顯。能在有限的資源下,把作品做到最好,就可能是評審的心頭好。」
  
這一席話,讓我無地自容,一種門外漢被拍肩的無地自容。
  
因此那些我原本無法認同的獎項,似乎正在通過這段對話,慢慢地歸位與正名。即便無法認同,我也應該站在評審的立場去思考整個評選過程,但我沒有,歸根究柢,就是我犯了最基本的錯誤 — 「肯證偏誤」(或稱確認偏誤,Confirmation bias)。
  
肯證偏誤是一種認知上的偏誤,意思是當我們心中出現了某個假設(或者把它當成我們死忠捍衛的候選人),便很容易去找「支持」這個假設的證據,選擇任何對這個假設有利的說法,好讓我們的支持變得合理。於此同時,我們也會忽略對這個假設不利,或任何與之牴觸的訊息。「肯證」的意思,指的就是我們只肯定或確認「支持假設」的證據,然後誓死捍衛,一根筋認同到底。
  
簡單來說,這就是一種自嗨。
  
於是,肯證偏誤就像一張單程車票,讓我們一路往假設的中心駛去,沿途都是讓人自嗨的風景,而我正在這班列車上暢遊,糟糕的是,我還是一名心理師。
  
就這個例子,我的假設就是「甲片應該得獎」,於是我找了一堆對甲片有利的看法與訊息,企圖用這些證據來說服每一個人,告訴他們甲片有多該得獎,乙片完全被比了下去。但我忘了做一件事,那就是好好思考「乙片為什麼得獎?」,或是「甲片為什麼沒得獎?」的原因。
  
批判性思考(或逆向思考),是身為臨床心理師的基本功,也是拿來保持客觀與同理他人的心頭尺。我們得按刻度行事,以證據論理,對訊息合理懷疑,立場保持彈性,無論面對的是案主的故事,或是輿論的傾向,因為它能讓我們一步步接近真相,減少任何因誤判而產生的決策。然而那時的我,卻輕易地將那把尺拋諸腦後,而原因很簡單,
  
我當下完全腦充血了。
  
腦充血的情況,就像一班加滿燃料的列車,油門一催,過站不停,更遑論過彎轉向,一直要到衝過終線之後,我們才會發現錯過了折返點。
  
於是我深刻體會到,學術是學術,生活是生活。走出會談室,心理師也是血肉凡胎,既然如此,我們便沒有資格去苛責誰。唯一能做的,只有再三提醒自己,
  
搭順風車很過癮,但當我們探出車窗時,迎面吹來的不會是風,而是一點一點,正在擦身而過的真相。
  
#肯證偏誤
#批判性思考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劉仲彬臨床心理師,高雄醫大心理研究所臨床組畢,執業年資逾十年,著有《人生障礙俱樂部》一書,喜歡說書勝於說教,現獨立接案。諮商服務/課程講座/撰文合作,歡迎私訊或來信詢問
View all posts